清华大学朱育帆教授谈“借”的力量

编辑单位:广州德立游艇码头工程有限公司

编辑日期:2017-08-21

来源:互联网

 

       2013年1月13日上午,第三届园冶高峰论坛之风景园林与科学发展观论坛于新大都饭店召开,清华大学景观系副主任朱育帆教授出席论坛并做了题为《借的力量,意识和责任》的主题发言。

以下是朱育帆教授发言的主要内容:
       高教授(高翅)讲得真的非常好。可以这么说,我也是一个老师,不过我从设计师的角度对刚才的发言有一个回应。就是今天我讲的题目,叫做"借的力量,意识和责任"。

       去年10月份我访问了一家西班牙的理工学校,在教学合作过程中,他那边安排的非常详细,有很多座谈,请各种各样的老师来跟我们合作,其中就有一位教授是在理工大学教历史的。不过看到这个人大家应该知道,Richord Meier,当代美国的建筑大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市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建筑,他认为所有的作品无论在什么位置都是一样的,而且严重抄袭。

       Richord Meier被市长邀请过来,对老城做一个改变,他在对于老城区的设计中完全加入了自己的语言,这是他对这个城市进行的回应。他腾出很大的空间,做了一个非常浪费空间的中庭,这个中庭对应于南部的城市的小广场,这也是整个建筑最让人兴奋之处。不过这一点点对于城市的妥协,在教授眼里是不值得一提的,后来我们渐渐明白过来了。他给我们举了例子,非常有趣的是在他的旁边,这是老城,还是原来那个肌理,中世纪老城的面貌,在北侧还有一个建筑,是当代的建筑,非常有名的在巴塞罗那的案例。其中在Meier靠着的墙根的北边,做了一个文化的模板,当代文化艺术中心(CCCB),这个建筑体现出跟Meier完全不同的概念。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Meier的建筑,这三个U型是原来的建筑,建筑师加了这个,建了地下的负一串起来,把原来的城市格局以某种方式延续下来,但是这里面没有受到教授的推选,因为它们两个的距离太近了。我把它们并在一起,是因为这个案例有设计上的巧妙之处,把这部分翻过来做了一个折,这个折之后,后边老城的城市印象就被印在这个玻璃里边,包括后边的山,从这个角度来说,又把周边的文化留住了,中庭也留住了,所以这个案例是非常的巧。我们探讨设计是什么,其实我们知道,很多事情是源于需求的,因为人类欲的需求。之所以称为设计,是因为如果只解决问题可能不需要你来做这件事儿,但作为一个设计师,你就要创造性的解决这个问题,所以称之为设计。
       很明显有两种设计的智慧,在设计师里面是一个权衡,非此即彼。第一个就是无中生有,我们现在特别强调的,这太让我兴奋了,无中生有。另外一个就是借题发挥,其实我并不想说这两个哪个高哪个低,这是一个平衡,设计师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能力。当然这次强调的是第二个,借题发挥,之所以成为OUT OF SOMETHING,我们后面再说。

       这个案例也提一下,它的气场是玉泉山、香山的脉络,它希望跟外头有一个关联,希望去借题发挥。我们说借景其实很多,在《园冶》里边一大段,孟先生也是这方面的一个大师。在这可以让你脱出非常狭隘的概念去对待这个场面,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的借,这是一个借的概念。
       现在又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全球化。全球化是大家以最为方便的方式,就像麦当劳、星巴克一样,不只对中国大陆,包括对全世界,以最方便的方式让大家共享,不过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文化的缺失,应该说这是不可避免的,在欧洲也是一样,只是比我们稍微好一点,我们做的太过分了。这里面还是回到文化特性的关系,当你有借题发挥的意思的时候,你发现特性跟你有关系。
       我下面来谈三个我的案例,将我通过设计研究得出的一些体会跟大家共享一下。第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是只针对于场地特性的话题,如何去借,这个借通常来说是轻易看不到的角度。这是在青海,这是青海湖,东中侧是我们国家实验原子弹的地方。211厂选址西海镇,这个镇是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州政府,后来把它作为教育基地以及旅游等等,《在那遥远的地方》也是在这儿创作的。在这儿他们选择了厂址,不是我选择的,是作为既定的规定。这是州政府,典型的政府大院,这里边进来之后,选择了一个卫校,里面有很多仓库、宿舍、教室都在这儿。

(东西向100米长的青杨林带)

       当然我们去的时候,确实对基地还是有一些感触。我们看到这个场地觉得太好了,这个场景里面有一百米的青杨林带,确实这个杨树的力量比我们在华北平原看到的力量大多了,海北这个地方,青藏高原海拔3100米,那时候没有人,没有树。有人后才对应有树,但是又不适合生长,所以死亡率是非常高的。我们了解这个背景之后,觉得这东西应该是被保留的,这是直觉。当时我们看到之后,意识里边就是保护这些树,至于怎么保护不知道,这些都是保的理由,为了借而借。所以我们研究了原来的规划,很典型,我们发现它的格局跟现状完全不对,因为原来是非常松散的,卫校的格局留下的印记。我们突发奇想,能不能做一个路径,这个路径是专门为了参观杨树的路径。后来我发现,其实有些场地当中的印记,在选择的路径现状之时已经走出来了,我们只是一种选择,后来也必然有自己的创造。我们发现原来的场地中的潜在价值,是有内在结构的,至于看得出来,看不出来是你设计师的事情,但是他的价值如果被挖掘出来,创造出新的东西可能更加的有力量。这是改造之后的。

(篮球场地周围的青杨林呈围合式分布)

       我们可以看到二三十米高的青杨是一层一层的,起初不是这种格局,但可能最后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后来建了这么一个平台,所有的事情都跟它产生关系。还会有无数的设计对应着这个做。反过来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场景,是我们现状中存在的东西。到现场可以看得出来,在百米的进深和二三十米高转角的时候产生的力量是最大的。这是篮球场地制造的下沉的空间,我们做了240米长的延续的钢板遮盖,这是我们从当地这个时期的文化提取出来的,代表了我们这个世纪的信仰,里面是完全根据这些树形成的空间结构,在这个场景我们没有动任何一棵树的基址的位置,我们是按着他们的故事来设计的。

       我们可以看到原来的格局,原来场地中的价值,这些价值还不只是要素的价值,它是作为结构的价值。这是2号门,3号门、4号门,里面还有点景树,这些点景树在控制节奏的布局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在那遥远的地方》铭刻在这儿的歌词。这部分是刚植的树,大概快三年了,现在已经死了一半,所以说这里是树木很难存活的地方。我们再来看一下前后的对比,可以看到这个价值是隐藏在这个点里的,是对应的关系。我觉得设计师如果借题发挥,应该是能够读出来的。

       第二个案例,这个案例是隐性的,我们之前说这个树好,你会去保护,但是还有一些案例真的是藏的很深很深的,甚至你觉得这东西是我不可以接受的,我一定把它去掉的。

       这是一个独立设计的案例,地点在昌平,十三陵边上,人称十四陵的位置,从八达岭的辅路一直到这边。我们可以看到在接手这些设计的时候,这些树长出来了,原因是因为当时文革没有管,以后就没法再管了,使得苏联式的绿衣变成了绿场。当时说一定要把它去掉,但是我的理由是保护它。我们可以看到中间有一个冷却池,三个是死水,4米高。当时我提交的方案,目的是为了保留这些树,所以当时没有考虑到水池,认为水池简单的包一下就可以了。不过之后有了一个很深的感触,就是当你不了解场地结构的时候,很难发现它最大的价值。当时画图的时候去勘探现场,发现这个是典型的,非常非常典型的西方古典园林。当你知道延展性是它最重要一点的时候,你发现设计忽略了这最重要的一点,当我知道犯错之后就调整了设计。这是规划里面典型的苏联式,这是开放性,首先要保证它的延展性,这个的力量是最大的,这种结构会被激发出来。当时因为被树屏蔽掉了,导致我把这些池子砍掉了,结果水量由百分之百缩减到了25%,缩减了四分之三,原来三个池子变成了一个池子。

       如果你尊重场地成本就会会非常的节约,这个项目一点不夸张,整个工程费连同我的设计费在一起76万,所以你采用好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改造之后,二校门,拓展横轴打开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做了一部分处理,这是一流池,空间往这个方向发散。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设计非常奇怪,往南侧看的时候呈现出这种景象,气场是融通的,反过来望的时候,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味道。这是符合地方的,因为我用了地方的材料,而且加入了一些元素,非常具有活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隐性的价值要被读出来的时候,借这个力量是最大的。这是前后对比,你会发现,好像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化,但是彻底激活了这个场地。
       最后一个案例,就是讲有些事情是非常非常复杂的,判断起来十分的不清楚,当然在设计师具备了各种能力的时候,你必须要去应对这种特别复杂的情况,这也是我做过的目前难度最大,最复杂的案例。

       这是上海辰山的植物园,我受邀对它的西矿坑进行独立设计。因为辰山有九个峰,这里面是军区的,后来做了两平方公里的规划。之所以请我过来,其中一个原因是需要让这个场地的特性充分的激活出来。这是原来在场地中的图片,李安《色戒》在这儿拍的枪毙的镜头,场地很难用美丽来形容,我觉得它是凶险的,其实我们风景园林设计会面临更多的这样的问题,你需要进行转化,如何把丑陋的东西或者貌似丑陋的东西,激活它的潜在价值。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场地,下面还有30多米的坡道,平台这个区是5米,里面有好多军用通道,这还是军管的,不可以卖给甲方,还留有军方的通道。坡道是近似于60度的一个坡道。

       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山体大量的斜面是非常危险的,应该如何去处理,还有平台区,有非常不好处理的特别平台。这是石山,底下都是石头,这里面为什么要堆一个土山,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时事务所的基本的概念是不要碰它,保持这样,但是我去完现场之后,看法有所改变。中国人有一个特点,一定要是跟山水融为一体的。所以不管通过什么方式,我必须得下去。在这儿看特别像一个洞,就在这儿做了一个山洞,这个山洞连是接东西矿的一个通道,是保证安全必须要做的事情。在这一侧是非常好的,最后看着像手术刀,通过坡道的一侧,下去以后经过一线天,太危险了。
       这是改造之后,因为时间问题不再讲了。

       对比一下,这是原来,这是现在,以后我会写专题文章说这件事情。总体上来说,应该说比较完整的执行了我们的设计理念。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场景的对比,这里面是一些通道,我们其实用这种方式把原来的信息又利用上了,你能感受到跟它有激活关系的,这里可以打开军事通道的门,下面还有好多通道,我们做了比较有意思的尝试,当垃圾一样,给倒下去了,就是这个30米长的桶,貌似非常危险,但在结构上是非常安全的。但是这个不经过坡道,下到这个高度,通过一线天,转到浮桥上,转了之后,当然还有一些,不展开讲了。

       在这个通道下边可以直接看到山体,这是从侧面过来的景象。这个设计非常好,你可以通过设计给这个场景带来意义,不过难度也是非常大的。这个类似于雕塑的作品,在北京分成四段,到现场去安装,这是浮桥,中间是深潭,加入了一点风格,确实可以给这个场景带来很大的变化,这是前后对比。
       我们一直在说文化传承,讲这三个案例,第一是你要理解出结构,借的力量是很大的,比你设计师的劲大。第二,你一定要有这个意识。第三,我们一直在讲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点滴做起,不是从这个项目做起。这是我今天报告的内容,谢谢。

公司总机 020-86414437

扫一扫官方微信